在《中国教育培训行业产业升级校长高峰论坛》上,两个黄鹂的创始人肖弦弈博士发表了题为《能力和素养导向的新语文》的演讲,校长们被肖博士的演讲深深吸引,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今年,语文赛道异常火爆,无论产品还是资本,让人眼花缭乱。圈内人士都在猜想:英语成就了“新东方”,数学成就了“学而思”,语文学科的“新东方”“学而思”到底会不会出现?在这个背景下,肖博士的演讲一石激起千层浪,把“两个黄鹂”和“新语文”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热闹的语文赛道,肖博士的两个黄鹂无疑是低调的,要不是这场演讲,全国培训教育的校长们大部分还不知道“两个黄鹂”到底是一家什么机构?“新语文”又为何物?
问:肖老师,您好!你们公司的名称“两个黄鹂”挺有意思的,能说说它的来历吗?
肖弦弈:您好!“两个黄鹂”这个品牌名称取自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是做“少儿口才”起家的,这个名称比较吻合初创产品的性质,再加上这首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利于品牌的传播,我们觉得不错,就这么定下来了。自两个黄鹂创办以来,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品牌背后的文化含义,在我们机构流传好几个故事。
其中一个是,有一次我们的市场推广人员在外面做活动,有一个老爷爷拉住他的手说:“你们不要做语文了!”小伙子问道:“为什么?”老爷爷道:“你们连‘两只黄鹂’都不知道,还做什么语文啊?”小伙子哭笑不得。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我们员工外出吃饭,要求服务员开发票,服务员就问抬头写什么,我们员工说:“抬头写‘北京两个黄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过了一会儿,发票送来了,上面写着“北京黄鹂黄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员工说:“你们把抬头写错了!不是黄鹂黄鹂,而是‘两个黄鹂’!”服务员满腹狐疑:“黄鹂黄鹂,难道不是两个吗?”
问:民营教育培训机构不可回避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需求”。今年语文赛道确实火爆,您觉得“语文产品”的需求真的起来了吗?
肖弦弈:这一波语文热是国家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推动的,得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全社会基本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母语一定要比外语重要,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学不好,别的学科是学不通的。这个共识现在已经体现在了新高考改革上,也反映在新的统编教材的修订上。可以说,这是民营教育语文培训市场的一个大的框架,这个框架是一个重大利好。
当年叶圣陶提出把“国文”和“国语”合起来叫“语文”的时候,“语文”是包括听、说、读、写的。市场上的语文产品并不仅仅只有专注读写的“大语文”,还应包括口才、作文、阅读、国学、戏剧等等产品,甚至像“凯叔讲故事”以“听”为主的产品也都属于语文。这些各类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小学三年级为界,三年级以前倾向于能力和素养,三年级以后倾向于应试。
三年级以前的需求尽管属于非刚需,但是稳步增长的,以两个黄鹂关键期口才这个产品为例,我们直营校区每年有80%的增长,我们课程输出每年有120%的增长,我们全国的教材销售量每年有90%的增长。应试一直是刚需,三年级以后的应试也呈现一个趋势,那就是市场的规律和学科的规律越来越趋同,什么意思?家长的需求看起来是分数,其实分数的背后越来越倾向能力和素养,因为考试越来越把考核能力和素养作为出题的方向。以北京海淀区六小强小升初为例,你靠刷题是刷不出好成绩来的。
问:很多人认为,语文成绩提升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它要靠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这个“刚需”是不是有点“软”?
肖弦弈:这句话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准确的说,语文成绩或者说语文能力的提升短时间的训练是可以达到的,但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靠长期积累和熏陶。不仅语文这样,数学难道不是这样吗?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是靠做几道题就能培养起来。无论是语文成绩或者语文能力,抑或是语文素养,还是取决于好的课程体系和好的老师。您看,但凡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机构,他的生源就不愁。任何能力和素养的培训效果都有两方面:一是显性效果,二是隐性效果。显性效果是“术”,隐性效果是“道”。“术”的层面容易看到效果,“道”的层面需要较强的时间。
问:还有人说,语文产品不像数学、英语,容易标准化,这会不会制约语文赛道的未来发展?
肖弦弈:产品的标准化还是不标准化,取决于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学而思的标准化是在规模化之后做出的选择。窦欣的大语文,最初在抢占市场的时候,他的策略是推名师。现在市场扩大了,如果再打名师战略,肯定行不通了,因为名师总是有限的。他的策略就要标准化了。语文如果不能标准化,那中考、高考为什么还要考语文?再说,英语跟我们的“语文”性质一样,为什么“英语”可以标准化?而“语文”不能标准化?您看,学而思、新东方在推出他们的语文产品的时候,不是已经越来越标准化吗?两个黄鹂的新语文现在也越来越标准化。
问:您说得有道理,但很多家长可能觉得语文只要多阅读就可以了,而阅读不需要很多培训。
肖弦弈:这是语文学习最大的误区。语文学习多阅读没有错,错在阅读不能自然而然催生表达能力。我们见过很多人,读书不少,但说话不行;我们也见过很多人,读书不少,但写文章不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表达能力,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文字表达,有自身的规律,需要大量的训练,不会自然而然获得。从语言学的规律来看,语言能力的掌握,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必不可少的,听和读是“语言输入”,说和写是“语言输出”。我经常开玩笑说,你让一个人天天站在泳池边看人家游泳,看上一个月,再把他推到泳池里试试看,肯定淹死。你让一个人天天看球评球不让他练球,过一段时间安排他比赛,他肯定踢不好球。游泳、踢球和语文能力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培训机构的任务不仅给予孩子训练,还要给予启发,这是他存在的理由。
问:听了您的解释,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说说两个黄鹂为什么把自己的课程体系叫“新语文”,而不是“大语文”,是想标新立异吗?
肖弦弈:“标新立异”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既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讲的是有创新,贬义讲的是故意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我在选择使用“新语文”这个词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有创新的。准确地说,我们希望为语文学科的培训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新语文教育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新语文课程、关键期口才课程、同步作文课程、少儿国学课程等,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逻辑,而不是人云亦云。
以“新语文课程”和“关键期口才”这两门课程为例,“新语文课程”研发的逻辑起点有三个:一是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只学文学;二是我们要启发孩子思考;三是我们要提升孩子的能力。现在社会上有些语文课程在“激发兴趣”层面做得不错,对我们很有启发,但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孩子培训下来,听了很多故事,学了一些文常,仅此而已,并没有看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的“新语文课程”就在他们做得不足的地方发力。
我们提出文、史、哲、科学全面打通,我们提出在主题阅读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我们还提出语文能力的提升需要训练的质和量的保证等。“关键期口才”的研发逻辑有三个:第一,口语表达是工具,怎么让这个工具越来越好?第二,人为什么要说话?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交流。第三,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有吸引力,而有些人说话没有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基于这三个问题,我们提出口才训练要从三个层面着手:工具层面、沟通层面、表现层面,对应到我们的课程体系就是:基础训练、讲述和沟通、语言艺术。经过这样的培训,我们的孩子不仅在舞台上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自信大方地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对表达内容和思维的重视,孩子们在说话的逻辑和表达的思想性层面也有很大进步。
您看看,这样的语文课程是不是跟“大语文”不一样?我们叫“新语文”还有一个希望,希望社会上把“语”和“文”都重视起来,要给“语文”赋予一些新的内涵,而不是仅仅是外延的扩大。
问:您一直强调“语文能力和素养”,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肖弦弈:到底怎样理解语文“能力”和“素养”?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研发团队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研究了自1905年“国文”教育施行以来到现在100多年的语文教育的历史,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的历史。与此同时,我们还研究了主要发达国家(英语国家、法语国家和德语国家)的本土语言教育。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能力是工具,这种能力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输入训练,还应该考虑语言的输出训练。通过研究,我们还认识到,语言的背后是“文化”。
我们汉语语言文字里隐藏着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和密码,还有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内容的组合就是“语文素养”,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随着文明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个系统也融合了许多新的内容。
这些新的内容和我们本土的内容经过碰撞和交融已经浑然一体。“语文素养”决定我们的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举个例子,“语文能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奋笔疾书,能言善辩,而“语文素养”决定我们的学生使用这个表达工具维护我们的利益还是出卖我们的利益,是认同我们的文化还是抛弃我们的文化。
问:今年语文赛道这么火,但迄今为止,两个黄鹂在资本市场上还没有一点动静,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肖弦弈:对于语文赛道的“火爆”,我有切身的体会。今年以来,我接待了很多投资经理的拜访。资本对于产业发展无疑是有巨大作用的,我们也渴望能与一些有实力有经验的资本合作。但我觉得资本终究是外在的推动力量,我们还必须把基础打扎实了,不然“推”一下会倒的。我们之所以在资本市场上没有动静,那是因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研发和师资培训上,没有别的精力去跟资本市场对接。现在核心的课程研发已经接近尾声,我们也已经培训出一批优秀的语文老师,现在到了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时候了,好消息很快就会到来!